期货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并不是什么新说法,这是发起和生成期货市场的主要目的之一。经典理论中,“风险转移和价格发现”是期货的两项基本职能,随着期货业的发展和演变,资产配置也成为它的另一重要功能。然而,由于人们通常只接触到它作为风险投机交易市场而出现的表面形式,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不广为人知。
期货市场是现货市场的发展和延伸,与现货市场密不可分。现货市场中,由于经济基本面、生产技术、消费力、自然条件等多种影响因素而导致未来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计性,这便是价格风险。而商品供需市场中存在着生产商、经销商、消费商等众多参与者,他们都面对着同样的风险。期货市场的产生正是为了化解和转移这种风险,风险规避者可以通过买卖期货合约而达到冲抵现货价格变动的目的。在一段时期内,持有标准化期货合约而暂时取代非标准化的现货合同,通过期货市场把现货商品的价格提前确定下来,这就是“套期保值”。
但是,仅仅由套期保值者组成的期货交易市场是难以达到实际效果的,此种情况下,只有在买入套期保值者与卖出套期保值者的交易标的物和交易量完全对等时才能实现。而大量投机者参与期货市场的交易恰恰为顺利实现套期保值提供客观基础,他们是风险承受者,是市场的润滑剂。期货市场的交易者中90%以上是投机者,且越是大众性品种投机成分越高,但是必须注意到,投机交易是规避风险的基础和前提。套期保值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机交易的活跃程度,后者在期货市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足够的投机者,期货市场就会缺乏流动性,就没有人去承担市场的风险;没有足够的投机者去弥补买入套期保值者与卖出套期保值者之间的价格差距和数量差距,套期保值的合约就很难成交和对冲。同时,也正是因为承担了巨大的价格风险,投机者才有机会享受高额投机利润。
以往,人们多数只认识到期货市场投机交易的一面,而忽略它风险转移的本质。期货市场本身就是以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为交易目标的场所,是“风险厌恶者”卖出风险、“风险喜好者”买入风险的特定市场,是为现货市场提供配套的避险服务的场所。
反观我国期货发展历程,自90年代初出现外盘期货后,国内期货交易所蜂拥而起,直至国债事件、红豆事件等等,投机气氛浓厚,过量交易和过度投机对市场造成了严重杀伤。同时,也在广大投资者和社会舆论中也造成了“期货仅是高度投机”的错觉,掩盖了期货市场规避风险、价格发现、资产配置等重要经济功能。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不仅出现在期货业出生不久的中国,在国际期货历史上也曾长期存在,我们不过是“重复前人的错误”罢了。本世纪30年代以前,大多数观点均认为期货交易主要由投机交易驱使,直到1954年“欧文定律”诞生。哈罗德· 欧文通过对谷物期货市场、黄油市场、鸡蛋市场的研究后,得到以下结论:期货市场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套期保值者,而不是投机者,期货市场是一个套期保值市场。时至今日,套期保值作为一项重要经济功能已经被业内所共同认知,并受到高度重视;期货是风险管理工具的概念也深入人心,其风险转移的职能被广泛应用于多个交易市场和经济领域。